气候行动|江苏太仓东林村:零碳转型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新华网
2025 09/30 11:54:01
来源:新华网

气候行动|江苏太仓东林村:零碳转型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字体:

农村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重要来源与生态碳汇的关键载体,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深远。在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江苏首批试点村,依托“四个一”循环农业基础,通过清洁能源开发、多方协同联动、农文旅融合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乡村零碳发展路径。

“能碳双控” 多方联动打造零碳乡村

东林村以“能碳双控”为核心,从机制、能源、产业、文旅四个维度发力,将零碳理念贯穿乡村发展全流程。2021年起,东林村打破“单打独斗”模式,联合农业农村局、城厢镇政府、市供电公司、投资方等构建绿色低碳伙伴关系;2023年进一步组建“政府统筹、供电主导、资本运营、村集体参与”的六方联盟,绘制全村“能碳”地图,制定碳中和实施路径。这种多方协同模式,解决了传统乡村发展中资源分散、技术薄弱的痛点,为零碳项目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东林村农文旅项目

一方面,东林村给农业设施披上了“光伏外衣”——饲料厂、生态肥料厂、生态养殖场的9600平方米屋顶,像拼搭“能源积木”似的铺满2276块单晶硅光伏组件,建起1400千瓦的“空中电站”。电力优先供给园区的饲料加工、肥料生产,用不完的就并入电网,让原本只产农牧产品的厂房,变身“绿色能源生产者”;太仓全市农产品展销中心的东林集市,更把技术玩出了“新花样”,1428平方米的屋面与光伏车棚上,308块光伏组件组成“光储直柔”系统,DC750V母线接光伏、储能与充电桩,AC220V母线供照明,交直流双供电模式让集市基本实现用能自给自足,成了村民口中“自己能发电的菜市场”。截至目前,全村50%的电力供应来自清洁能源,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吨。

针对农业生产高碳环节,东林村率先推进粮食烘干清洁热源改造,投资120万元将12台传统化石能源烘干设备换成空气源热泵电烘干设备,以年烘干2000吨粮食计算,每年可节省成本24万元;在生活领域,游客接待中心、村委食堂完成“瓶改电”,20余家村民与商户计划跟进全电厨房,用能平均成本下降40%;在出行端,2台燃油观光车“油改电”,配套建设光伏车棚与6根7千瓦充电桩、99千伏安充电站,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新能源用电业务,新能源汽车下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东林村羊场1.2MW光伏项目

此外,东林村还致力于零碳理念的推广普及,建成“未来已来”田园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与“零碳科普小屋”,游客可近距离了解“光储直柔”技术。打造“零碳时光列车”,串联太仓有电史与电力助农史;设计“电力碳排放因子小绿”“东宝family”IP,用动画讲述零碳故事。推出的“东林问稻—碳寻美丽乡村红色实景党课”与青少年低碳研学活动,累计吸引3000余人参与,还接待了第七届中德环境论坛、“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等活动专家,让零碳乡村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绿色窗口”。

“四个一”到“7+3+X”因地制宜互补发展

东林村的零碳实践,并非简单技术堆砌,而是在产业逻辑、协同模式、技术应用上的深层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可持续模式。

早在零碳创建前,东林村就引进了秸秆收集、发酵、饲料生产等设备,实现了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东林羊场的羊以该饲料为食,工人们再将收集好的羊粪运往附近的生态肥料厂发酵制成有机肥,用来浇灌粮田。这就构建了“优质稻麦种植、秸秆饲料生产、肉羊生态养殖、羊粪制肥还田”的物质循环链,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的四轮驱动的现代农牧循环模式。如今,该村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粒米”“一颗芽”“一头牛”三个新项目,完成了“四个一”到“七个一”的产业链升级。同时,东林村还新增“乡村振兴学院”“田园新干线”“农耕风情水街”三个产业纽带,配套“味稻餐厅”“彩虹滑道”等“X”创意农文旅项目,构建起“循环农业+田园旅游+培训教育”的“7+3+X”产业体系。

东林村水质净化工程(名人水街)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乡村领域“光储直柔”技术的先行者,东林村没有照搬城市应用场景,而是结合乡村实际优化方案。在东林集市的“光储直柔”系统中,DC750V母线上接入光伏、储能与直流充电桩,AC220V母线保障照明用电,既满足游客充电、商户经营需求,又适应乡村用电负荷波动特点。这种“接地气”的技术应用,让高大上的零碳技术真正服务于乡村生产生活,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技术下乡”的参考样本。

在东林村的“零碳实践”体系里,各业态相互支撑——光伏为农业生产供电,农业为文旅项目提供生态场景,文旅收入反哺循环农业升级,实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即增收”生态改善与致富“双赢”

如今,东林村的零碳转型实践,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改善,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零碳技术的应用,直接降低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成本——粮食烘干年省24万元,全电厨房用能成本降40%,设备租赁服务费省13万元;光伏项目年收益约10万元,相当于种植200亩农田,综合能源服务商光伏售电年收益预计达65万元。产业升级更让增收潜力倍增,稻米深加工产品“Y-氨基丁酸米”零售价是普通大米的4倍,2024年村经营性收入达2668万元,较升级前增长72.05%;村民可支配收入达3625万元,人均收入5.4万元,较2014年增长97.8%,真正实现“低碳即增收”。

东林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

环境效益方面,东林村双碳实践让乡村重现“绿水青山”。通过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东林村化肥减量30%,农药减量25%以上,秸秆回收利用率达100%,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东北黑土”标准;分布式光伏、电能替代等措施,让全村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吨,相当于种植6.6万棵树。如今的东林村,PM2.5平均浓度保持江苏省前列,周边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100%,真正实现“农田肥沃、空气清新、河水清澈”的生态愿景。

东林村凭借零碳实践,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其“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打造‘四个一’生态循环模式”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生态农场种养循环技术指南》获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央媒先后报道10余次,其模式还获得德国专家学者与国内可持续发展专家的认可,零碳乡村行动获2023年“金钥匙—面向SDG的中国行动”乡村振兴赛道全国赛优胜奖,成为国内外乡村绿色发展的“学习样板”。

东林村的实践证明,乡村不仅是碳减排的重要战场,更是绿色发展的潜力空间。其探索出的“多方协同、产业联动、技术落地”等经验,生动诠释了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张莹)

【纠错】 【责任编辑: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