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向未来-新华网
2025 09/30 16:15:25
来源:新华网

“未来之城”向未来

字体:

  从人才扎根的“回响”到生态成型的“脉动”,再到集群崛起的“未来图景”,“现在正当时”的余杭,交出人工智能赛道的鲜活答卷。

  近日,2025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启幕,聚光灯聚焦余杭。随着“创新成果首发、应用场景首试、企业产品首创、优秀人才首选”的杭州未来科技城人才发展创新试验区正式发布,余杭聚焦“人工智能+”产业,以协同共育夯实人才根基、开放交流激活人才活力、机制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高效统筹优化要素配置,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让我们共同解码这座让无数人才心向往之的“理想栖息地”,探寻这片让创新“开花结果自成林”的发展共同体背后的成长密码。

  人才“汇”聚,曾耕耘处已生花

  本次大会杭州科技创新环境和人才推介环节上,余杭介绍掷地有声:余杭是汇海内外英才于一处的人才高地、聚黑科技企业于一地的产业阵地、集最优质服务于一体的未来之城,致力让人才流动更高效、培育更精准;让产业生态更完整、企业成长更稳健;让应用场景更丰富、城市服务更智能。

  作为杭州城西大走廊的核心区,余杭是人工智能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未来城市样板地。余杭对人才的赤诚,让无数英才从“择余杭而居”到“与余杭共进”,为创新试验区埋下希望的种子,铺就了生根结果的“沃土”。

  好政策铺路、好生态护航、好伙伴同行,“三好”余杭让创业梦想照进了现实。余杭,是欧洲科学院院长、北航国新院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唐纳德·丁韦尔口中“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宿:让我能全心投入科研教学,收获了深深的温暖与归属;是零零科技创始人王孟秋心中“逐梦追光”的舞台:余杭有好政策、好生态、好服务,更有一群愿意陪你“为热爱发光”的人;是西顾视频联合创始人Nikk Mitchell眼里“兼容并包”的城市:感谢余杭,让我成为想成为的人。

  人才打造智慧未来,从余杭开始联通世界。两年前,余杭发布“海创未来”人才品牌,为全球人才们精准“灌溉”——迭代“8+1”人才政策体系,构建“顶尖-领军-青年”人才雁阵梯队、创新双栖双创人才自主培育模式、完善人才全周期服务保障……一项项举措,让每一粒创新创业“种子”,在每一年都有更加茁壮的成长。

  这份“沃土效应”也结出了丰硕果实:高精尖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纷纷选择余杭。截至2025年8月,累计引进和合作海内外院士11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数达7200余名,人才总量突破49万。

  早在2017年,余杭便打造了全国最早的人工智能特色小镇,抢先布局“智高点”;四大省实验室、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等“塔尖重器”相继落地,筑牢创新“硬支撑”;形成以阿里、抖音等为龙头,中坚企业与“小龙”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织密产业“协作网”。同时,通过高质量开展“海创未来”人才项目评审、高水平举办人才赛会、高规格推进产学研合作,余杭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高效协同,政策、资本、服务同频赋能,全球创新资源在此链接。

  余杭为人才打造的“归属感”,源源不断化作创新“生产力”。“科技副总”们的“副业”变“富业”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佳舟兼任企业“科技副总”后,推动校企联合开发的牙科数字化算法软件效率提升80%、人工成本降低70%,企业一年斩获8项发明专利、创收1500万元。“这个身份把‘校-企’双边合作升级为‘校-企-政’三方协作,让创新更稳、转化更快。”陈佳舟的话,正是余杭产学研融合的最佳佐证。

  “见”识人才,方能“建”实产业。之江实验室的“万卡千星”计划、“三体计算星座”的成功入轨,顶尖人才的技术深耕突破硬核科技领域,过去的每一步积淀,都为余杭打造全新的创新试验区筑牢基底。

  科创“会”融,正澎湃时见真章

  “创新试验区”不是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余杭科创实践多年积淀的“集大成”。

  昨日余杭,智潮涌动、才俊云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活动暨杭州市余杭区“海创未来”大会在余杭圆满举行。作为2025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的重要组成,高能级赛会的启幕正是余杭以“会”聚才、以“赛”选优的生动演绎。

  大会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紧扣智能感知、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智能控制四大赛道,为学术思想碰撞搭建“对话场”,为青年才俊、优质项目、科创企业架起“发现频道”。在这里,项目对接结出“合作硕果”,每一份创新热情都得到了“回响”。

  “才”聚余杭,“赛”放异彩。近年来,余杭常态化开展高能级赛会,人才带着“金点子”奔赴,优质项目不断脱颖而出。余杭“海创未来”人才项目体系,也成为人才与项目落地的“第一养分”。

  本次国交大会期间,“AI模型智能体创新大赛”正式启动、“类脑智能专项赛”成功举办,赛事让人才价值实现步步攀高,真正做到“以赛聚才、以赛赋能”。

  国交大会现场,余杭培育的“明星”展品也赚足眼球:灵无际仿生机械臂一分钟画出人像简笔画;思看科技智能扫描仪器“微”观其变;rokid眼镜“镜”显神通。

  以上“黑科技”共同见证着“实验室到产品线”的转化,正是余杭以创新试验区为核心,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相拥”,让人才智慧“流”向产业一线,创新成果“涌”向市场前沿。

  “转化之桥”越搭越宽,“创新之路”越走越顺。今年8月,余杭传出“捷报”,“验”出硬实力:良渚实验室、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共建的“先进治疗与脑机融合概念验证中心”、天目山实验室、省机场集团、杭实集团共建的“低空智能运载概念验证中心”双双跻身浙江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布局清单。截至目前,余杭已建成5家概念验证中心、1个成果转化基地,1个综合性成果转化平台。

  商品在场景中显现“价值”,人才正是场景激活的“关键密码”。随着第二批城市机会场景清单“新鲜出炉”,余杭聚焦“人工智能+”,与首批清单形成互补,覆盖医疗、教育、制造等多领域,形成“全周期陪跑、全要素保障”的人才创新创业配套。看场景:“AI+建设”、“AI+医疗”,技术有了“用武之地”;看保障:“成果转化保险”“算力券”“模型券”“投贷补担保”,让企业创新“轻装上阵、敢闯敢试”。

  高能级赛会“慧眼识才”、“海创未来”体系“精心育才”,概念验证的“潜心炼才”、应用生态“匠心用才”,余杭建设创新试验区的“现在进行时”,恰是余杭人工智能生态“万事俱备”、只待“风来启航”的真实写照。

  产业“绘”新,奔赴未来皆可期

  锚定AI时代坐标,依托未科·阿里中心,余杭正式启动“模域空间”和“AI杭州开发者线下社区”,目前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

  AI杭州开发者线下社区是“域”见同行的港湾。该社区面向AI开发者、自由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综合性实体空间,联合阿里巴巴共建数据、模型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举办AI模型智能体创新大赛、开发者编程大赛、社群沙龙活动等人工智能领域赛事。

  空间里的每一寸角落,都涌动着开放的气息、活跃的思维。首批入驻企业小鸽科技创始人蓝耀栋表示,创业者需要合理价格、高标准空间、优质信息流通,这里样样俱全。“大家能互相启发、互相鼓励,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

  这份“抱团成长”的活力,与“模域空间”的“聚能效应”同频共振。以“基础设施+核心生产力+场景融合”的人才生态为基础,空间联动人工智能小镇、梦想小镇等载体,搭起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推动“AI+具身智能”“AI+低空经济”等特色产业“破域”而出、拔节生长。

  “模域”立起产业骨架,良渚数栖湾同时备好“栖”身之所。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AI专场活动上,“数栖八条”专项扶持政策发布、杭创(人工智能)营等8个AI+产业项目签约、首批6位主理人获颁入驻钥匙……标志着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正式开园,昔日漂泊的“数字游民”也正式成为余杭“数字居民”。

  从“游”到“栖”,“栖”居余杭魅力,藏在“文明底蕴+艺术气息+生活配套”的有机融合里:余杭的中轴线之上,国际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正在拔地而起,这份颇具“未来感、国际范、创新味、年轻化”的特质,让余杭既有AI创业的“科技范”,更有安放生活的“烟火气”,也成为创业者“栖”心“栖”身的理想归属。

  今年六月底,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人才未来港启动,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李辰阳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中乌丝联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成为首位入驻的国际人才。作为服务外籍人才的国际化阵地,国际人才未来港提供创新创业、学术交流、文化交流、项目孵化等全方位服务。

  李辰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余杭为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创业环境,我将努力实现我的创业梦想。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中乌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模域”聚产业、“数栖”留人才、“未来港”连世界,是余杭“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也是余杭市场化配置政策、资本、服务等要素的决心,更是余杭“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温暖承诺。

  创新试验区的“未来时”,正聚焦低空经济、智能算力、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以良好的营商环境、梯度的政策体系、完善的资源配套持续吸引全球英才:到2027年底,余杭将集聚5000名以上青年创新人才、100名以上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建成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打造全球AI人才的“首选地”、产业创新的“策源地”。

  创新试验区,是一封来自AI时代“未来之城”的邀请函——

  “未来正当时”的余杭,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有“大有可为”的舞台,有“共筑未来”的机遇,这里“域”见希望,“栖”有归属,“云”通世界,正静待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来此“圆梦”。

【纠错】 【责任编辑: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