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中,人才流动的“虹吸效应”,往往向大城市倾斜。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永康既无一线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亦无省会城市的政策红利,却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县域人才工作的特色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目前永康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8.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8万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1人,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在人才大战中,这座工业强市“以小博大”的密钥是什么?
永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晓开表示,近年来,永康以产业需求倒逼人才结构优化,用制度创新激活人才效能,不断构建全链条人才体系——“塔尖”瞄准产业前沿技术攻关,“塔身”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塔基”培育技能工匠,将破局关键锁定在了产才深度融合之上。
“塔尖”引领:顶尖人才突破产业瓶颈
“缺高校、少院所”的短板,让永康产业曾面临创新要素短缺、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等困境。永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应勇表示,在人才金字塔的结构中,“塔尖”的高度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天花板。为此,永康聚力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通过招引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技术攻关,不断夯实双创支持载体,让高端人才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近年来,凭借孜孜不倦的人才工作投入,永康累计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41人,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等上百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导入高端人才科创资源。
“真正用好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是招引人才的最终目的。”应勇说。在永康,高层次人才带来的不仅是前沿技术,更是一种“破冰”的力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浙江圣希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落户,为永康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塔尖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9月,其永康生物医学实验室将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永康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圣希澳以共享实验室为“母平台”,聚集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重大项目组织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以平台赋能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目前,这块“创新磁石”已集聚9名博士、8名硕士以及2名正高级专家,同时与复旦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等50余家机构深度合作,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平台共建项目。
同样在人才引领下实现技术突破的还有浙江千禧龙纤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究院”的创新平台体系,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其中,从比利时归国的杨博士团队成功研发国内首台专业纤维界面强度测试仪,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军工、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图为浙江千禧龙纤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骨干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此外,千禧龙纤还参加了市里推出的“校企双聘”合作项目,引进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学院吴教授担任“科技副总”,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建成8条高性能纤维生产线,获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圣希澳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探索,到千禧龙纤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永康正通过集聚高端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金字塔“塔尖”的高度。
此外,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的大小。为了拓展人才干事创业空间,永康正积极建设高能级平台。长三角五金研究院的正式获批设立,永康市高层次人才科创园实体化运营,以及与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让永康的高能级科研平台不断增多,为高端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推动形成“以产业创新为基础,向科技创新要动力”的良好局面。
“塔基”支撑:技能工匠夯实制造根基
永康是全国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拥有5.3万余家五金制造类企业。量大面广的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无疑是“滚烫”的。
在人才金字塔结构中,“塔基”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根基。如何培养企业亟需的技能人才,贡献制造之力?2021年7月,永康市人民政府把“打造全省一流技师学院”作为新时代五金工匠培育工程的主攻方向,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市首家技师学院——永康五金技师学院,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和精准就业势在必行。”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相关人员介绍道,近两年,永康将企业作为培育技能人才的主体,在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通过“云上五金职校”与中西部10余所职校同时开展汽修课堂教学
在永康五金技师学院,“订单班”是响应企业海量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永康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模式。对于学生来说,“订单式”培养就像一张通往就业的“准乘车券”,从入学起就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极大地缓解了“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他们在学校接受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实训内容更是围绕企业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要求展开,毕业后便能快速上岗,融入企业的生产节奏。
对于企业而言,“订单班”带来的则是量身定制的人才,省去了大量岗前培训成本,实现了人才的精准供给。同时,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实训环节,都能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和技术需求提出建议,让培养出的学生一到岗就能发挥作用,有效解决了技能人才“招得来却用不好”的难题。
此外,“双导师制”也给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按下了快进键。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则负责实训教学和实习指导。特别是部分实践性强的实训环节,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技术指导,派遣资深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和行业经验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触摸到产业发展的脉搏。
在永康的各大企业中,从“订单班”走出的技能人才已成为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也为永康人才金字塔的“塔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今年,永康还专门拿出270万真金白银,推进金华市产业人才奖励计划,直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无学历、无职称但为企业作出较大贡献的产业一线技能人才,提供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激励紧缺型、实用型技能工匠干事创业,且真正做到企业认定、政府就认账。
“塔身”衔接:培育工程师破解产研断层
一直以来,囿于没有本科高校、企业内训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永康中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匮乏,且人才的“进阶”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桥梁,产业升级就像被卡住了‘脖颈’,既接不住塔尖的技术突破,也带不动塔基的技能提升。”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相关人员坦言,正是看到了这一人才结构中的关键“断层”,永康下定决心与高校携手,在本土培育能扎根产业的“塔身”力量。
2021年,作为永康市探索破解人才和自主创新瓶颈的尝试,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应运而生。永康市政府与浙江工业大学签约,在永康市注册成立二类事业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探索高素质产业技术人才本地化培养新模式。
打破传统办学逻辑,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起本土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昆明理工大学等25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达成共识,推出“3+1”本科生引育项目,通过学分互认、导师共培模式,首批便吸引150名学生入驻。该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施展真才实学的实习平台,更让企业与人才有了充分“相识相知”的过程。目前,已有超30%的学生通过项目与永康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同时,学院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开办“浙工大头雁班”,开设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三大专业,一体化培育本科人才。双方还建立浙工大永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生第一年在浙工大本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后面两年来到永康,以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与永康产业相适应的硕士研究生。
人才金字塔的“塔身”不断丰富工程师队伍,成为破解产研断层的关键力量。在技术攻关方面,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聚焦企业技术瓶颈,团队协作攻克难题。其中,完成的钛与不锈钢焊接技术等4个项目,为企业带来近9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丽州工程师”计划更开创了“企业出题、高校张榜、专家揭榜”的合作模式,已达成新凯迪公司数字孪生平台研发等24个长期项目合作,申请专利36项,为永康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去年,针对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与相关部门合力打造的现代五金产业人才学院成立,依托永康现代五金产教合作联盟,发挥校地优势,创新学历教育模式,推出“技师工程师一体化本科生培养”等项目,培养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其中,面向永康五金技师学院优秀四年级学生,通过3年成人大专与2年专升本的衔接教育,推行“技工证+学历证”双证模式,为高技能人才戴上“学士帽”。已培育的240名“技师—工程师”复合型人才,因高度契合五金产业需求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留永工作起始月薪高达8000元,有效填补了企业对兼具实操能力与理论素养人才的需求缺口。永康这种“高校+企业+新型平台的教科人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改革”做法,还入围了今年浙江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
眼下,这座渴求人才的工业城市,从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到职业院校的实训课堂,再到企业车间的技术攻关,处处可见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这座工业强市用一座“人才金字塔”的探索证明:只要找准定位、创新机制,县域城市同样能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王超 胡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