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8月20日电(记者王恒志)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入选。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此为契机,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成立。
作为一所乡镇学校的课后兴趣社团,艺术团历经25年坚守与沉淀,先后培养学员千余名,其中22名学员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小梅花”称号,40余人考入专业戏曲院校,走出多位专业院团青年翘楚,逐步成长为昆曲文化艺术传承的摇篮。

“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现有成员90人、核心成员21人,这些1到6年级的小学生,80%以上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这群平均年龄11岁的少年们,在昆曲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在学业上“比学赶超”,60%的成员担任校、班学生干部或获评三好学生,在科创、绘画、舞蹈等比赛中屡获各类奖项,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秉持“让昆曲扎根时代土壤”理念,在守正创新中走出一条活态传承之路。“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将《二十四孝》经典故事与昆曲融合,演绎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创新编排演绎《阳澄昆韵》昆曲广播体操,与新疆瓦克瓦克小学联合推广,用昆曲缔结起跨越千里的友谊;录制《昆曲小课堂》科普视频20余期,借助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浏览量超10万人次;采用“昆曲+神话”“昆曲+课本剧”形式,精心编排《后羿射日》《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原创昆剧,其中《草原英雄小姐妹》获2023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集体节目最高奖项。
同时,“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积极参与昆曲文化推广,先后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开展公益演出100余场,参与“昆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共130次,赴香港参加苏港澳三地学生文艺展演,6次参加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品牌文化活动,让更多人走近昆曲、了解昆曲、爱上昆曲。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昆山持续推动昆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陆续出台昆曲发展五年规划、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安排专门用于昆曲保护传承资金1.77亿元,推动建立昆曲发展基金会,从理论研究创作、人才扶持等维度助推昆曲传承发展。目前,昆山已设立“小昆班”22家,累计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昆山当代昆剧院打造出“昆山有戏”“昆曲回家”“良辰雅集”“昆芽儿”四大院团品牌,累计完成演出、导赏3600余场,服务群众超200万人次。
不仅是昆曲,昆山还搭建起全国知名的戏曲展演大平台。自2018年开始,昆山已连续六届承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先后组织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在昆山实现“大团圆”,累计参与演出单位494家,演出295场,演出剧目606个,演职人员超1.8万人。于2023年正式开馆的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集齐348个剧种资料,融入戏曲主题收藏、展示、教研、演艺等功能,已成为一座曲韵缤纷的“戏曲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