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善,人才自由流动的速度,正取决于制度突破的力度。无论是推动人事体制互通的“双聘制”,还是联合开展职称评审实现“三地互认”,一系列机制创新在嘉善率先落地见效,为三地人才高效流动搭建起更加顺畅、务实的实践样本。
制度先行:打通人才双向奔赴的“一体化通道”
每周三天,浙江大学智慧绿洲研究院教授刘祥瑞都会出现在嘉善姚庄镇的“未来健康实验室”中,主导团队进行智能诊断系统和数据建模方面的科研实验;其余时间,他则返回浙大医学院授课。教学与科研“两头跑”的“双城模式”,已成为他的日常节奏。
“我不是‘被嘉善抢走’,而是‘两地都用得上’。”刘祥瑞说。
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约30人,成员大多来自上海、北京及海外高校,聚焦未来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团队与企业共建的实验室落地嘉善后,不仅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高度融合,还打通了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团队有的是企业骨干,有的是高校科研人员,按过去的编制和身份根本组不起来。”刘祥瑞坦言,团队的科研算法目前已完成初步训练,即将对接市场,“能顺利落地,关键就在于机制上的突破。”
这一机制突破,正是嘉善在示范区内率先探索实施的人才“双聘制”。面对传统体制下“编制难破、用人受限、流动受阻”等问题,嘉善打破身份、户籍、编制等限制,建立高校与地方之间的人才“共享机制”,通过“双聘”方式,使科研人员在高校教学与地方研发之间实现高效转化和灵活配置。
不同于传统的岗位兼职,“双聘制”更注重人才资源的深度融合。高校院所与企业、科研平台与项目团队通过联合聘任、共建平台,人才可同时纳入双方人事与评价体系,实现“人尽其才、域尽其用”。制度打通的背后,是嘉善与高校、龙头企业之间形成的双向任用、联合考核的协同机制。
目前,嘉善已在示范区范围内组建9支双聘团队,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60余人,推动多项前沿成果从“论文”走向“产品”。
制度上的先行一步,带来机制上的接续深化。在解决“人才怎么来”的同时,嘉善也同步破题“人才如何评、如何用”。2020年起,嘉善人社部门牵头,与青浦、吴江共建跨区域职称互认机制,围绕嘉善家具家居等主导产业,联合开展资格评定和专家库建设。
如今,嘉善已在三地开展家具行业工程师职称联合评审,实现“一次评审、三地互认”,有效破除了区域壁垒与标准分割,为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公平通畅的晋升通道。
从双聘到互认,制度上的连续突破,为人才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搭建了制度通道。嘉善以“小县先行”的实干姿态,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人才机制创新提供了样本经验。
融合赋能:激活企业扎根发展的“一体化土壤”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为人才流动打开了新通道,也在企业资源配置上持续释放协同效应。对于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乙昌”)董事长陈高波来说,这种变化“体感明显”。
企业自2002年落地嘉善以来,已在当地深耕二十余年。“以前我们找人难、找技术难,跑一个项目要单打独斗,信息也很零散;而现在,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技术协同,效率都高了很多。”
2019年,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立,嘉善作为唯一的县域承接地,各项制度红利开始释放。对金乙昌而言,这不仅是区域定位的提升,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利好——从“靠人脉”到“靠机制”,企业的发展路径更加顺畅,资源对接也更加高效。
近年来,依托一体化建设,嘉善县建立了常态化政企对接机制,设立专班对接重点企业需求,并通过长三角科技合作、引才引智平台等载体,为企业匹配所需资源。从以前‘企业找政府’,变成现在‘政府找企业’,真正做到了服务前置。
机制之外,人才是企业感知最深的变化之一。
“像我们这样做高端通信技术的企业,最怕‘找不到人’。”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高波深知人才之于企业的分量。他坦言,企业从不缺少用人的诚意,真正难的是精准对接的渠道。
嘉善的做法给了他答案。“不是发个文件就完事,而是真的来工厂、看项目,跟技术团队面对面聊需求。”在陈高波印象中,不止一次是政府部门主动上门了解企业用才痛点,有的干部甚至陪着企业一起到外地高校引才,“我们提的需求,政府团队真的是在‘帮我们找人’。”
在这样的协同推动下,金乙昌的人才梯队迎来明显升级。多位具有博士学历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具备行业领先水平的科研专家,乃至具备院士级科研能力的顶尖人才均通过嘉善政府组织的对接渠道实现落户。
同时,企业自身也在机制上做出调整,主动将科研骨干纳入股权激励体系,推行事业合伙人制度,打通从“技术骨干”到“产业合伙人”的成长路径。“他们不再只是打工者,而是共同创业者。”陈高波表示,这种机制转变有效增强了科研团队的稳定性和项目承接力。
如今的金乙昌,已形成从通信器件、模组到系统终端的自主研发能力,核心产品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凭借在产业链上的深度耕耘,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于2022年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金乙昌又入选首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知识型创新总部企业”。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其长期扎根嘉善、聚焦创新的认可,也印证了企业在一体化发展格局中所展现出的技术竞争力与成长潜力。
陈高波说,“只要方向对了,平台跟得上,企业就能安心扎根、放心发展。
协同发力:让“机制之美”转化为县域科创动能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制度红利推动下,一批曾经“难以对接”的科技资源,正跨越区域壁垒,在嘉善汇流成势。机制的打通,正在让“小县”享受“大平台”的创新动能。
“以前我们找高校合作,经常是发了十几封邮件都没人回复;现在是专家带着项目来对接,我们反而要倒排进度跟上节奏。”在嘉善万泰特钢,公司负责人说起最近的技术突破时,连连感慨机制的变化带来的实效。
促成这番变化的,是嘉善在全市率先推进的“科技副总”制度落地。在长三角一体化机制推动下,嘉善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从科研院所、创新载体中选聘专家,以“双聘”形式进入企业担任“副总工程师”“技术副总”等职务,与企业共建项目、共育团队,推动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精准落地。
万泰特钢聘请上海大学高端基础件研究院的一位博士担任“科技副总”,联合开展耐腐蚀螺纹钢定向研发,不仅实现了试样生产,还借助嘉善项目资源,打开了非洲吉布提等海外市场,迈出了产品出海的关键一步。
截至目前,嘉善已遴选100余名专家建立“科技副总”专家人才库,34名专家已赴企业开展科研指导工作,达成技术合作35项。同时,300多家企业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60多个,联合攻克关键技术难题60余项。
制度联通之下,人才服务也从“文件”走向“感知”。嘉善推动人才项目跨省互认,已有11名本地人才成功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持续运行的高研班、博士后平台等载体机制,也使3000余人次人才享受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同城化公共服务。
在机制优化的持续推进下,嘉善与长三角科技资源的融合日益加深:浙江大学智慧绿洲研究院推动“等离子体治疗设备”等项目加快成果转化,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善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中试线,上海大学高端基础件研究院则与本地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一批高能级创新资源正从“落地生根”迈向“开花结果”。
近年来,嘉善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科技项目90余项,常驻硕博人才超过1400人,科研平台不断增强县域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从企业端的受益,到平台的集聚效应,再到服务配套的优化完善,嘉善正以“机制之美”助推“协同之果”落地。这里,制度不止于探索,而是成为连接人才、技术与市场的稳定桥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协同舞台上,展现出一座县域的担当与作为。(郑羽舒 杨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