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浙江丽水:林里“生金”富村民-新华网
2025 07/21 08:57:50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浙江丽水:林里“生金”富村民

字体:

  新华网杭州7月20日电 位于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如何在山峦叠嶂中撬开“山门”?多年来,丽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覆盖率达81.7%的森林资源,在林间探索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振兴之路。2024年,丽水市林业行业总产值达到678亿元,同比增长9.8%。

  综合体聚能 共富药香漫山野

  “这项目真是好,老百姓腰包鼓了,村子美了,山里的路都宽敞了。”提起“江南药谷”项目,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南坑源村党支部书记兰金连赞不绝口。

  漫步南坑源村的山坡,成片的三叶青郁郁葱葱。兰金连介绍,这种被誉为“金丝吊葫芦”的道地中药材,为“新浙八味”之一,既能清热解毒,又可祛风活血,是名副其实的“山中珍宝”。

  望着漫山遍野的青绿,谁能想到,短短两年光景,无人问津的山谷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江南药谷”。

  农户正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科研基地打理种苗。新华网发 郭妍廷 摄

  南坑源村一度人口离散、产业基础薄弱,摸不清致富的“门路”。2022年,松阳县出台《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每年以1500万元真金白银对市场主体和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并推行中药材种植保险为林农利益兜底保障。南坑源村把握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落地,推动5000亩“江南药谷”综合产业区建设。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鼓励农户参与,象溪镇探索构建“企业托底、大户示范、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制定中草药种植规范标准,对产品进行保底收购。

  但从“零”开始的村民们心里“直打鼓”。怎么种?种得活吗?种完企业真的都收吗?为打消疑虑,兰金连与党员干部带头签约,率先流转自家林地,并挨家挨户讲解“土地流转租金+保底收购”政策,用45天完成林地流转2600余亩。

  同时,村里陆续招引贝尼菲特、五养堂、金葫芦等12家药企入驻,10余家种植大户也慕名而来。为提高三叶青品质,南坑源村还争取落地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科研基地。

  专家手把手教技术、送种苗,每年为农户提供优质中药材种苗60万株以上,带动数千户农民纷纷加入“种药大军”。2025年,“江南药谷”入选省级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争取补助资金1000万元。

  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南坑源村正着眼三产融合。象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打造以精深加工、药品观光、苗药科普、休闲康养为主的示范基地。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多元机制 林间育出好“钱”景

  沿着丽水市庆元县黄田镇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车窗外的绿意逐渐铺展开来,千亩竹林里碧浪翻涌。

  “但前几年,这片竹林稀稀落落,农民守着这片山,却难以获得理想收成。”黄田镇千亩毛竹高效经营精品示范基地负责人沈志余当时很纳闷,“毛竹山条件并不差,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

  2023年,在外从事竹产业30多年的沈志余,应镇政府邀请,带着“致富经”回到黄田镇。

  黄田镇千亩毛竹高效经营精品示范基地。新华网发 郑川 摄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村民主要依赖砍伐毛竹获益,但此模式难持续。更关键的是,大家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沈志余介绍,在政府支持下,黄田镇于2023年建成了千亩毛竹高效经营示范基地,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既要种好竹,更要做好“笋文章”。

  为让竹林资源活起来,黄田镇推出“三金”共富模式,即“林农就近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合作有股金”,实现基地内笋竹两用林高效经营管理。

  “以前10亩毛竹年收入才5000元,现在流转给合作社,光租金就有4000元,加上务工工资,一年能赚7万多。”黄田镇农户沈志斌说,如今,还有不少周边农户来基地学习“取经”。

  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输送甘露;新修的竹林便道蜿蜒山间;“一年砍竹、一年挖笋”的轮作模式让竹林得以休养生息……科学的“精耕细作”后,示范基地的竹林密度达传统模式的5倍以上,冬笋亩产升至500斤,春笋达3000斤,亩均效益从800元提升至8000元以上,亩均竹林流转金由50元提高至400元。

  隆宫乡布局竹材分解点,加强毛竹前端产业链建设,特色园区吸引12家企业入驻,受益农户1500余户;“国乡合作”以国有林场出资金、技术,村集体和林农出林地,收益按比例分成的模式,营造30多万亩人工用材林;“灵芝先作+菌渣利用+三叶青套种”的轮作时序,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利用……多元机制在庆元县的绿水青山间,种出好风景,育出好“钱”景。

  科技赋能 智护青山“结硕果”

  “嗡嗡嗡”,伴随着螺旋桨的声音,一架无人机在丽水市遂昌县平头岗山场的林间灵活穿梭。只见它稳稳“抓”起70多公斤重的松材线虫病疫木,仅5分钟便完成从陡坡到处理点的精准运输。

  “这‘空中大力士’可帮了大忙。”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无人机最大能吊起85公斤重的疫木,日均作业量5至6吨,每吨运输成本仅380元左右。比起以往人工肩扛手抬,不仅效率翻了好几倍,还省下不少人力成本。

  无人机正在林间作业。新华网发 遂昌县林业局供图

  近年来,遂昌县以发展低空经济为契机,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广。当前,无人机在遂昌的林业天地里已成了“多面手”。

  每到春季,遂昌县湖山林场黄家山香榧基地里,总能见到无人机忙碌的身影。从开始装机到完成授粉,一架无人机仅需4小时就能为400多亩高山香榧树完成授粉任务。

  “香榧授粉条件十分苛刻,只有在晴朗且温度超过21摄氏度的天气下,雌花才会露出授粉滴。进入花期的雌香榧树须在7-10天内完成授粉,每天9时到11时是最佳授粉时间,必须争分夺秒。”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过去采用传统人工喷雾器授粉,一次要雇至少20个工人,两三天才能完成授粉作业。”黄家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无人机犹如“神兵天降”,“作业时间缩短到半天,且喷雾均匀、授粉效果好,能提高香榧产量和质量。”

  2024年,喜农(丽水)农创有限公司将黄家山香榧基地作为试点,进行数字化建模。“因此无人机完全按照航线访地进行作业,授粉更精准高效。”公司董事长谢雄钧表示,该授粉技术通过试验成功后,将逐步在全县推广应用。2024年,公司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12万亩,为农户节省成本1000多万元,直接带动增收350万元。

  从疫木吊运到香榧授粉,再到森林防火监测……遂昌不断加强科技与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和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山区林草管理行业新质生产力。

  采写:郭妍廷

  设计:战晓菁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