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一天
浙江嘉兴
地板上反射的阳光照亮大厅
家长们或独自等待
或互相交流
但心里都挂念着一墙之隔的比赛
旁边巨大的宴会厅里
上百张桌子整齐排开
数百名国象小棋手
在64格的棋盘两侧屏息思考
这样的画面
让人想起6月那场至关重要的考试
这一比赛
正是有着“国象高考”之称的李成智杯
赛事今年已经是第30届
1992年
新加坡实业家、爱国华侨李成智
创立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
1993年
首届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冠军赛在涪陵举行
在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积极努力下
比赛规模逐年扩大
水平不断提高
已成为中国国际象棋青少年领域的标志性品牌赛事
2025年李成智杯
2月在浙江嘉兴、重庆涪陵两地同时开赛
U12组、U10组与U8组赛事在涪陵
U18组、U16组与U14组的比赛在嘉兴
1316名小棋手参加角逐
比赛计算国际等级分
各组别冠、亚军
可代表中国参加2025年世界青少年锦标赛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还将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副会长、原国家男队主教练徐俊
也在嘉兴赛区关注小棋手们的表现
毕竟
丁立人、侯逸凡、居文君、谭中怡……
一个个如今的中国国象顶尖棋手
都曾在年少时期于李成智杯上夺魁
徐俊表示
“他们在李成智杯上的高光表现
是未来成为国家队‘挑大梁’人物的先兆
这就是李成智杯被称为‘冠军摇篮’的原因
在他们所处的少年时代
在李成智杯上是否有高光表现
是那时的棋手能否入选国家队的重要参考
这也是‘国象高考’定位的由来”
“李杯”见证成长
在嘉兴赛区的开幕式上
侯逸凡作为裁判员代表宣誓
在获得四届国象世界棋后、罗德学者
深圳大学最年轻正教授的鲜明标签之前
她是2001-2004年李成智杯的参赛者
最初亮相赛场时还不足7岁
但在比赛中夺冠如探囊取物的表现
引起了时任国家队总教练叶江川的高度重视
最终被特许进入国家队接受训练
“二十年后再回首这段棋手生涯
尽管我参加李成智杯的次数在棋手当中算是少的
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就是这四年李成智杯的参赛经历”
她回忆道
“那段时间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期
它不仅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也为我的成长创造了诸多机会
这些宝贵的经验
成为我日后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的重要心理基石”
“李杯”也见证传承
国象协会对今年的李成智杯赛制进行改革
允许年龄较小的选手参加较高年龄组别的比赛
获得“以小打大”的机会
出生于2011年的高木子嫣此次便连跳两级
参加女子U18组
并一举夺魁
赛后的采访中
小姑娘声音响亮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李成智杯
之所以跳组参赛
第一是政策原因
第二是我和侯逸凡老师是在同一个地方出生的
非常敬佩侯逸凡老师
我跳组打
也是为了来表达一下
自己对侯逸凡老师的敬佩之情!”
今年的“李杯”还有着特别的意义
赛事进入“而立之年”
重回首届赛事举办地涪陵
令首届男子U16组冠军章钟感慨万千
早年的赛场、住宿饮食等硬件条件
远不如现在
但“每年在过年期间来到‘李杯’比赛
已成为一种惯例或者说是约定”
这样的约定
依然存在于新一代中国国象人之间
在“李杯”的赛场上
他们互相竞争也互相学习
一同精进棋艺
一同长大成人

“我们曾经并肩作战、笑泪与共
我们也曾共享雾霭飞雪、流岚霓虹
我们曾是最针锋相对的死敌
也是最信任可靠的战友
这就是国际象棋的魅力
人与人的距离被缩短在方寸的棋盘间”
这段文字来自数年前的一篇“李杯”征文
《情于棋始 缘于棋生》
作者任肖伊这样写道
“曾几何时
我们只是李杯赛场上的垂髫稚子
追逐着李杯的盛宴迁徙
天南海北的相聚”
“李杯的回忆像是璀璨的银河
相聚又离散的人们
便是汇集这星河璀璨的不灭光点
闪耀着岁月的光辉”
30届以来
“李杯”与中国国象同频共振
一个个棋手从这场“国象高考”中脱颖而出
成为闪耀国际棋坛的名字
它见证一代代中国国象人
在棋盘上勇攀高峰的努力
也成为他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比赛还会继续
或许在今年嘉兴与涪陵的赛场上
就端坐着未来的侯逸凡与丁立人
他们指尖落下的是棋子
也是中国国象下一个时代的故事

记者:郑直
图片来自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公众号、中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公众号等